宁德生活圈

网站首页 财经 > 消费 > 正文

杜学云:科技财神

2019-06-13 14:23:05 消费 来源:中国财经新闻网

   “杜老师,你来了。快来看看俺家的麦,这管收了吧?”刚到田里,杜学云立刻被农民发现了。他接过一把麦,挑出两个,放在嘴里咬了一下,“半生,可以收了。”听到这话,农民喜笑颜开,一边道谢,一边招呼收割机师傅准备收麦。

    这时候,又有几个农民围了过来,有的感谢,有的则是问为啥自己家的麦子今年没有去年收成好。杜学云一个一个耐心的回答,“你种的麦子是抗旱性好但不耐涝,去年旱,表现就好,今年雨水多就不行了。我给你推荐个耐旱又耐涝的, 明年收成肯定好。”

    今年66岁的杜学云是社旗县农业技术推广中心的技术员,主要工作就是教农民种地。

    1973年,21岁的他第一次进入农技站时,没有想到自己一辈子会与土地结下不解之缘。

    42年来,杜学云从未离开过田间地头。选种育种,科学施肥,防治病虫害。一年四季,农民地里干啥活儿,杜学云就忙啥。很多农民不知道县长是谁,但都知道杜学云。“社旗县237个行政村,每个村我都去过。村里只要是30岁以上种地的,基本都认识我。”

    每年,杜学云利用广播、电视、“科技大集”、“百名科技人员包百村”等平台,培训农民10万人次以上。去年春天,他当选“河南省劳动模范”,前不久,还被评为“河南省优秀农技推广员”。

    杜学云的受欢迎程度从他的电话密度就可以看出大概。由于经常给农民讲课,他的电话在农村几乎家喻户晓。农忙时,他一天要接100多个技术咨询电话;农闲时,每天也不低于20个。农民们都尊称他为“杜老师”。

    曾经有人问过杜学云,干农业一年四季下乡,又脏又累挣钱还少,为啥不考虑换个岗位?杜学云说,那是你不知道农民的难处,辛辛苦苦一年,一个环节做不好,庄稼毁了,人能急出病来。这时候你帮他一把,他记你一辈子,比你挣多少钱都心里舒坦。

    这样的感受来自杜学云的亲身经历。几年前,下洼乡的一个村子种了1000多亩西瓜,到了落瓜期却只开花不结果。农民们试了各种方法都不管用,急得团团转,再耽搁几天,1000多亩西瓜将全部绝收。

    有人找到了杜学云。杜学云认真研究了农民带过来的瓜秧,判断是病害以及高温导致西瓜无法授粉。他当即配置了防病害的药剂以及促进授粉的营养剂,让农民带回去按方喷洒。很快,上千亩西瓜都成功出果。

    那年夏天,村里几十家农户都到杜学云家送西瓜。村民们说“没有杜老师,我们一棵瓜都收不了,这是救命啊。”

    作为一名基层的农业科研人员,杜学云在研究上硕果累累。他发明的“农作物病虫害低容量施药技术”使工效提高5-10倍,降低农药成本20%-30%,提高防治效果10%-20%,每亩节工增值在20元以上,填补了国内粮经作物害虫防治的技术空白;他推广的“夏大豆亩产300公斤综合高产技术”,两次打破全国夏大豆高产纪录。每年至少有两到三篇学术论文在各大农业期刊杂志发表。

    让很多人意外的是,科研成果突出的杜学云并没有上过大学。他的学历上只有高中毕业和两年的河南农业大学函授教育。42年来,杜学云扎根基层,潜心农学。小麦、玉米、大豆、红薯,只要农民用得上的技术他都主动学习、研究,是个地地道道“自学成才”的农业专家。

    杜学云现在是社旗县农业技术推广中心农技站站长、高级农艺师。三年前已到了退休年龄,但他并没有选择回家享清福,而是主动申请延迟3年退休。

    三年的时间很快又要到了,杜学云还有放不下的事情。“所里缺年轻人,学农学专业的更少,这农业技术推广怕是后继无人。”据他了解,基层农业技术人才的缺乏,不止是在社旗县,在很多县区都普遍存在。

    已过耳顺之年的杜学云还是喜欢往田间地头跑,看看庄稼,跟农民唠唠嗑。杜学云说:“我种了一辈子地,闲不住。只要我还能动一天,我就还要下来。对我来说,下地跟回家一样。”河南赊店赴广西恭城关公文化交流团出征    6月12日早晨,河南省社旗县赊店关公文化研究会赴广西恭城协办关公文化节代表团出征仪式在赊店山陕会馆广场举行。社旗县人民政府副县长甘泉涛、社旗县四届、五届政协副主席苟义全出席。

    当日8时,苟义全宣布河南赊店赴广西恭城关公文化交流团启程,并率赊店关公文化研究会、社旗县越调剧团等25名团员乘车奔赴广西恭城协办关公文化节。


版权说明: 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标记有误,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


标签:

热点推荐
热评文章
随机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