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德生活圈

网站首页 宁德茶叶 > 茶叶资讯 > 正文

福建宁德是著名的茶叶之乡产茶历史悠久茶文化底蕴深厚

2021-03-30 16:59:29 茶叶资讯 来源:腾讯网
导读 福建宁德是著名的茶叶之乡,产茶历史悠久,茶文化底蕴深厚。太姥山绿雪芽茶的传说,可以推衍至尧帝时代;霞浦出土的晋代茶具,可以追溯到古

福建宁德是著名的茶叶之乡,产茶历史悠久,茶文化底蕴深厚。太姥山绿雪芽茶的传说,可以推衍至尧帝时代;霞浦出土的晋代茶具,可以追溯到古老的西晋温麻县治时期。近现代闽东茗茶迭出,坦洋工夫、白琳工夫、白毫银针、天山绿茶、绿雪芽、寿宁高山茶等扬名海内外,“茶季到,千家闹,茶袋铺路当床倒。街灯十里亮天光,戏班连台唱通宵。上街过下街,新衣断线头,白银用斗量,船舶清凤桥……”这首在坦洋流传的民歌是当年茶市繁荣的真实写照。

宁德是重点产茶区之一,也是生产茶类最多的地市之一。2016年,宁德市的茶园面积近475平方千米,占福建省茶园面积的35.92%,占宁德土地面积的十分之一以上;年产毛茶(初制干茶)4.5万吨,占福建省的32.49%,全市茶园面积、产量均居全国产茶地(市)之首。在宁德全境,除了沿海的少数村庄之外,几乎每个村都有茶园。

福鼎白茶

福鼎太姥山原产白茶,又称白茶山。唐代陆羽《茶经》引《永嘉图经》载:“永嘉县东三百里有白茶山”。永嘉即今温州,永嘉东“三百里”是海,故原意应为南“三百里”,即福鼎白茶原产地。

白茶,属微发酵茶,是茶农创制的传统名茶,是一种采摘后不经杀青或揉捻,只经过萎凋和文火干燥后加工的茶。具有外形芽毫完整、满身披毫、毫香清鲜、汤色黄绿清澈、滋味清淡回甘等品质特点。

清光绪年间,点头镇人陈焕到太姥山发现一株茶树嫩芽遍布茸毫,雪白晶莹,遂挖回家种植分株,先经扩种,后相继在福鼎各地种植,即为福鼎大白茶,其栽培历史已有100多年。

点头镇位于福鼎市中部,气候温和湿润,山海资源丰富,素有“茶花鱼米之乡”的美誉。茶产业是点头镇的支柱和特色产业,茶园面积和产量产值均居福鼎市首位

福鼎大毫茶,是福鼎白茶的另一个品种。1880年,点头镇人林圣松探亲路过太姥山麓五蒲岭,发现一株大茶树,当即挖回家种植,无性繁育,数量略增,定名为“福鼎大毫茶”,其品种开发亦经百年。

福鼎白茶制作技艺是创制白茶的中心工序,也是从茶芽原料到制作成品的关键环节,传承久远。据有关文献记载,福鼎先民最早采用的制茶法与制草药方法相同,即通过晒干或自然晾干,把鲜嫩的茶叶保存下来,这就是现在的“萎凋”技术。明代田艺衡《煮茶小品》对白茶制作工艺有一段精彩的描述:“茶者以火作为次,生晒者为上,亦更近自然,且断烟火气耳……”可见,茶叶以萎凋为最上乘的制作工艺手法之一,可保留着茶芽天然纯真的风味,体现远古茶艺的风采。萎凋必须掌握湿度、温度、时间和空气的流通。历时50至60小时,青气消失,七八成干时进行并筛,让茶叶自然干透,最后用文火慢慢烘干。春雨季节还要加温萎凋,历时12至16小时,天气晴好时采用复式萎凋,并进行1至2小时日光处理。福鼎白茶优秀质量的形成是一个复杂的物理生化变化过程,是形成茶色、香、味的关键,体现了白茶制作的高超技艺。

坦洋工夫红茶

福安坦洋工夫红茶首创于1851年,其产地坦洋村位于宁德市福安市社口镇,是明末清初发展起来的一个村落,它因植茶、制茶、营茶而走向繁荣,村中积淀着深厚的茶文化,驰名中外的坦洋工夫红茶正发源于此。

坦洋茶叶产业的繁荣也带来了坦洋传统建筑的兴盛。保存较为完好的清代建筑胡氏宗祠、施氏宗祠、真武廊桥以及两座完整的炮楼,均是坦洋的标志性建筑

红茶,因其干茶冲泡后的茶汤和叶底色呈红色而得名,属全发酵茶,是以适宜的茶树新牙叶为原料,经萎凋、揉捻(切)、发酵、干燥等一系列工艺过程精制而成的茶。

坦洋工夫红茶以其外形条索紧细匀直,叶色润泽,净度良好,毫尖金黄,香气高锐持久,滋味浓醇鲜爽,醇甜、有桂圆香气,汤色红亮,而闻名于国内外茶叶市场。其生产工艺主要包括鲜叶采摘、萎凋、揉捻、发酵、干燥等工序。

坦洋工夫红茶的生产工艺

采摘

坦洋工夫茶原料以坦洋菜茶为佳,鲜叶要求芽叶肥壮、不带鱼叶和鳞片、无病虫伤害、无异杂、无损伤,保持鲜叶的新鲜度。

萎凋

采收来的鲜叶摊放一段时间,使鲜叶蒸发一部分水分,减少细胞胀力;使叶质柔软,增强柔性;使之叶色暗绿,青草气大部分消失,略有清香,减重率达30%至40%,以便转入下一道工序——揉捻。

揉捻

以揉捻机轻压长揉茶叶,使之成条率达到85%以上,细胞破损率达80%以上,茶汁溢出而不滴流,使之条形紧结,初步形成其成品的外形特征,使毛茶外形紧结美观。

解块

其主要目的是解散茶团,降低叶温,使叶内某些有效成分不致因受热剧变,干燥后可减少团块,实际制作中,以手工解块效果为佳。

发酵

这一步是关系工夫红茶质量优劣的关键工序,茶叶经过发酵,增强酶的活性,促进茶多酚类氧化,待发酵叶青草气消失,形成红茶特有的桂花香、果香,叶色呈鲜明的铜红色为适度。

干燥

此为工夫红茶制作的最后一道工序,在热能的作用下,制止酶的活性,终止酶促氧化,蒸发掉多余的水分,提高香气,使茶叶形状固定下来,最后通过复火、平圆筛、抖筛、分选,将茶叶分为本身、圆身、碎末片茶等,然后分类加工,形成条索紧细、外形匀齐美观、净度良好的上等坦洋工夫红茶。

鸦片战争结束后,广州、福州、厦门、宁波、上海五口通商。然而,福州闽海关口岸仍形同虚设,清朝地方当局抵制来闽洋商,设置贸易禁令,闽东地区的茶叶出口仍走旧路:由人力挑运到江西,再装船沿信江至鄱阳湖,再溯赣江而上,抵达赣州南安(今江西省大余县),由脚夫背负翻越梅岭,到广东南雄装船,顺流而下到达广州。全程约1450千米,费时一两个月。

然而太平天国运动蔓延至江西后,旧有茶叶贩运路线中断,福建茶叶大量囤积,地方当局慌了手脚,匆忙解除福建海禁,经闽海关出口的茶叶才逐步增加,到1859年达到37.51万担,福州港一跃成为国内重要茶港,与武汉、上海并称三大茶市。这期间,原本以生产制作绿茶为主的闽东各县茶农,看到生产英国人喜爱的红茶获利倍于绿茶,于是纷纷改制工夫红茶外销,闽东运往福州的茶叶不绝于道。茶叶运输路线的改变和距离的缩短,使运费大幅度下降,刺激了茶叶深加工行业的发展,福宁府遍布茶园,茶叶制作工艺也日趋精湛,涌现出“坦洋工夫”“白琳工夫”等著名茶叶品牌,适合出口欧美的闽东工夫红茶数量不断增加。

到了清末,由于对外赔款、内外战争、变法自新及上层挥霍等原因,朝廷为巨大财政压力所迫,计划“添设通商口岸,藉裨饷源”,认为福宁府“三都澳……闽洋商船亦多会萃”,宜开埠通商征税,遂于1899年设立福海关,开放三都澳。

三都澳开埠后很快发展为闽东地区的交通、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在三都澳开埠的半个多世纪中,经三都澳输出的茶叶有600至800万担,收入白银不下1亿两,“海上茶叶之路”香飘远洋。1915年,坦洋工夫红茶(福安商会茶)在万国博览会上赢得金奖,跻身国际名茶品牌之列,得到“闽红精品天下高,坦洋工夫列榜首”的赞誉。


免责声明: 本文由用户上传,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标签:

猜你喜欢: